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根據(jù)死者的生平事跡表達褒貶之意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所謂“勸善戒惡”。
1、其中有褒揚的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比如,民無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經(jīng)天緯地曰文(如漢文帝),克定禍亂曰武(如漢武帝),博聞多能曰憲(如唐憲宗),等等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
2、有批評的,比如,亂而不損曰靈(如周靈王),好內(nèi)遠禮曰煬(如隋煬帝),動祭亂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3、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漢哀帝),在國逢難曰愍(如晉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殤(如漢殤帝),等等。
擴展資料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
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1、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xué)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2、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nèi)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nèi)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3、“下謚”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fā)動暴動,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并死在那里,“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zé)的“惡謚”。
4、平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5、私謚:是有名望的學(xué)者、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興盛于漢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謚號
古人的謚號都有哪些,分別是什么意思?謚號是后人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的一種稱號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有褒貶之意。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 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 沒什么能力的,質(zhì)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 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 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quán)是個特例,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但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我這里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 始皇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于是廢了謚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 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dǎo)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 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做皇帝 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 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
中國歷代皇帝謚號大全皇帝稱號從秦始皇帝開始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秦始皇帝認為臣子不能議論皇帝,因此廢除周朝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的謚法,自稱始皇帝,讓其子孫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千世萬世以至于無窮??上爻瘹v經(jīng)三世就滅亡了,西漢建立后,又恢復(fù)了謚法。
西漢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漢朝通常在謚號前加孝字。
1.劉邦:高皇帝。
2.劉盈:孝惠皇帝。柔質(zhì)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
3.劉恭:西漢前少帝,被廢,無謚號。
4.劉弘:西漢后少帝,被廢,無謚號。
5.劉恒:孝文皇帝。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xué)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
6.劉啟:孝景皇帝。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
7.劉徹:孝武皇帝。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硕ǖ渷y曰武。刑民克服曰武??渲径喔F曰武。
8.劉弗陵:孝昭皇帝。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圣聞周達曰昭。
9.劉賀:昌邑王,被廢,無謚號。
10.劉詢:孝宣皇帝。圣善周聞曰宣。
11.劉奭:孝元皇帝。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
12.劉驁:孝成皇帝。安民立政曰成。
13.劉欣:孝哀皇帝。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
14.劉衎:孝平皇帝。治而無眚曰平。執(zhí)事有制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15.劉嬰:孺子嬰,不稱皇帝,僅稱皇太子,禪讓給王莽,無謚號。
新朝:
王莽:無謚號。
玄漢:
劉玄:武順侯。慈和遍服曰順。
東漢:
劉秀:光武皇帝。
劉莊:孝明皇帝。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果慮果遠曰明。
劉炟:孝章皇帝。
劉肇:孝和皇帝。
劉?。盒懟实邸6陶鄄怀稍粴?。
劉祜:孝安皇帝。好和不爭曰安。
劉懿:東漢前少帝,北鄉(xiāng)侯,無謚號。
劉保:孝順皇帝。
劉炳:孝沖皇帝。
劉纘:孝質(zhì)皇帝。名實不爽曰質(zhì)。
劉志:孝桓皇帝。辟土服遠曰桓??司磩用裨换浮1偻良鎳换?。
劉宏:孝靈皇帝。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
劉辯:東漢少帝,被廢為弘農(nóng)王,謚號懷王。執(zhí)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
劉協(xié):孝獻皇帝。聰明叡哲曰獻。知質(zhì)有圣曰獻。
曹魏:
曹丕:文皇帝。
曹睿:明皇帝。
曹芳:齊王,被廢,晉朝建立后降為邵陵縣公,謚號厲公。殺戮無辜曰厲。
曹髦:高貴鄉(xiāng)公,無謚號。
曹奐:元皇帝。
蜀漢:
劉備:昭烈皇帝。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業(yè)曰烈。
劉禪:投降后降為安樂縣公。晉朝時,謚號為思公。十六國時期漢趙政權(quán),追謚為孝懷皇帝。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nèi)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
孫吳:
孫權(quán):大皇帝。
孫亮:被廢為會稽王,無謚號。
孫休:景皇帝。
孫皓:投降后降為歸命侯,無謚號。
西晉:
司馬炎:武皇帝。
司馬衷:孝惠皇帝。
司馬倫:趙王,無謚號。
司馬熾:孝懷皇帝。
司馬鄴:孝愍皇帝。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難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悲傷曰愍。
東晉:
司馬睿:元皇帝。
司馬紹:明皇帝。
司馬衍:成皇帝。
司馬岳:康皇帝。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
司馬聃:穆皇帝。布德執(zhí)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
司馬丕:哀皇帝。
司馬奕:被廢為東海王,后降為海西公,無謚號。
司馬昱:簡文皇帝。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
司馬曜:孝武皇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xié)時肇享曰孝。
司馬德宗:安皇帝。
司馬德文:恭皇帝。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zhí)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zhí)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賢讓善曰恭。
南朝宋:
劉裕:武皇帝。
劉義符:宋少帝,被廢為營陽王,無謚號。
劉義隆:劉劭時謚為景皇帝,劉駿時改為文皇帝。
劉劭:元兇,無謚號。
劉駿:孝武皇帝。
劉子業(yè):宋前廢帝,無謚號。
劉彧:明皇帝。
劉昱:宋后廢帝,無謚號。
劉凖:順皇帝。
南齊:
蕭道成:高皇帝。
蕭賾:武皇帝。
皇帝的謚號有哪些?都是什么意思?所謂謚號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zhì)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了。另外孫權(quán)是個特例,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號是周開始的,除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但我這里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于是廢了謚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dǎo)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徹是世宗,劉詢是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后都有廟號。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號稱中興的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钪臅r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太祖劉邦(劉邦廟號是太祖,習(xí)慣稱高祖)、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tǒng)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燁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始自西元前140年,這一年是漢武帝建元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实垡话愣枷矚g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wù)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而南梁武帝蕭衍亦使用過三字的年號。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xí)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xí)慣稱他的年號,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tǒng),天順),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fā)動政變(奪門之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fā)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xí)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quán),死后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quán)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后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獲謚。這是謚法之始?!吨芏Y》說:“小喪賜謚?!毙?,指死后一段時間?!兑葜軙?bull;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guī)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謚、美謚;中者稱為下謚,惡謚;后者稱為中謚。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xué)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惡謚是后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fā)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后來死在了那里?!墩俟G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nèi)怠政”、“外內(nèi)從亂”,是他被縊弒當年,唐高祖李淵強加的。 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謚,憐的平謚,貶的惡謚三種。
美謚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惡謚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謚如懷,悼,哀,閔,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另外孫權(quán)的謚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由于惡謚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guī)定:不立惡謚,只作美謚,平謚。
古人謚號的含義A:
哀:早孤短折曰哀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安: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寬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賢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寧民曰安;務(wù)德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敬而有禮曰安;貌肅辭定曰安;止于義理曰安;恭德不勞曰安;靜正不遷曰安;懿恭中禮曰安;凝重合禮曰安;
B:
比: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
C: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jīng)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nèi)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誠:純德合天曰誠;從容中道曰誠;推心御物曰誠;秉德純一曰誠;明信率下曰誠;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
沖:幼少在位曰沖;幼少短折曰沖
純: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樸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nèi)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慈:視民如子曰慈;愛育必周曰慈;撫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愛曰刺;復(fù)狠遂過曰刺;暴戾無親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樂曰刺
D:
達:質(zhì)直好義曰達;疏通中理曰達
大:則天法堯曰大
戴: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
蕩:好內(nèi)遠禮曰蕩;狂而無據(jù)曰蕩
悼: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謀慮不威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忠和純備曰德;綏懷來人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cè)喠坏拢换莺图兪缭坏?;富貴好禮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來遠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養(yǎng)民曰德;尊賢親親曰德;仁而有化曰德;憂在進賢曰德;寬栗擾毅曰德;直溫強義曰德;諫諍不違曰德;周旋中禮曰德;澤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菏錾撇豢嗽欢?;述義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追補前過曰定;仁能一眾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踐行不爽曰定;審于事情曰定;德操純固曰定;以勞定國曰定;克綏邦家曰定;靜正無為曰定;大應(yīng)慈仁曰定;義安中外曰定;鎮(zhèn)靜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咨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chuàng)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禮執(zhí)義曰端;圣修式化曰端;嚴恭蒞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溫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溫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樹德純固曰敦
G:
干:犯國之紀曰干
剛: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高: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公:立志及眾曰公
恭: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zhí)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zhí)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zé)難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莊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yè)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廣:美化及遠曰廣;所聞能行曰廣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學(xué)近智曰果;臨事善斷曰果
H:
暠:綜善典法曰暠
和:不剛不柔曰和;推賢讓能曰和;柔遠能邇曰和;號令悅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溫厚無苛曰和
厚:思慮不爽曰厚;強毅敦樸曰厚;敦仁愛眾曰厚
胡: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
懷:執(zhí)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jié)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桓:辟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荒:兇年無谷曰荒;外內(nèi)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昏亂紀度曰荒;從樂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徽:元德充美曰徽
惠:柔質(zhì)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zhì)愛課曰惠;柔質(zhì)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xué)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困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zhì)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惑:滿志多窮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喪志曰惑;婦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窮曰惑
J:
簡: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zhí)要能固曰簡
節(jié):好廉自克曰節(jié);不侈情欲曰節(jié);巧而好度曰節(jié);能固所守曰節(jié);謹行節(jié)度曰節(jié);躬儉中禮曰節(jié);直道不撓曰節(jié);臨義不奪曰節(jié);艱危莫奪曰節(jié)
介:執(zhí)一不遷曰介
景: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齊莊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受命不遷曰敬;畏天愛民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威儀悉備曰敬;戒尊師傅曰敬;戒懼無違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幾微曰敬;肅恭無怠曰敬;齊莊自持曰敬;應(yīng)事無慢曰敬
靖: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虛己鮮言曰靖;緝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鮮言曰靖;慎以處位曰靖;政刑不擾曰靖;綱紀肅布曰靖;厚德安貞曰靖;律身恭簡曰靖;以德安眾曰靖
K:
開:信道輕仕曰開
康: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wù)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wèi)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xué)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考:大慮行節(jié)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愛民在刑曰克;秉義行剛曰克;勝敵得俊曰克;勝己之私曰克;
寬:含光得眾曰寬;大德包蒙曰寬;御眾不近曰寬
匡: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zāi)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L:
禮:奉義順則曰禮;恭儉莊敬曰禮;善自防間曰禮;躬儉中節(jié)曰禮;審節(jié)而和曰禮;著誠去偽曰禮;納民軌物曰禮;恭儉合度曰禮;內(nèi)則克修曰禮
理:才理審諦曰理;政平刑肅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術(shù)曰理;才敏詳審曰理;治繁不擾曰理
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
戾: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良:溫良好樂曰良;理順習(xí)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溫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謀猷歸美曰良;竭忠無隱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yè)曰烈;圣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yè)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yè)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M: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賞曰
密:追補前過曰密;思慮詳審曰密
閔:慈仁不壽曰閔
敏:應(yīng)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斷如神曰敏;明達不滯曰敏;聞義必徙曰敏;才猷不滯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nèi)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繆: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穆:布德執(zhí)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yīng)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圣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N:
寧:裕以安民曰寧;淵衷湛一曰寧;端重自毖曰寧
P:
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治而無眚曰平;執(zhí)事有制曰平;惠內(nèi)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zé)曰平;布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Q:
齊:執(zhí)心克莊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zhí)正克莊曰齊
祁:治典不殺曰祁;經(jīng)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欽: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jié)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而承上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
勤:溫年好樂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勞無怨曰勤;廣業(yè)不怠曰勤;勤行世業(yè)曰勤;好學(xué)力行曰勤;能修內(nèi)職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勞中外曰勤
清: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
頃: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祗勤追懼曰頃;慈仁和敏曰頃;墮覆社稷曰頃;震動過懼曰頃;陰靖多謀曰頃
愨:行見中外曰愨;執(zhí)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里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
確:執(zhí)德不惑曰確;執(zhí)德不回曰確
R:
讓: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
仁: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fù)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zhì)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榮:寵祿光大曰榮;先義后利曰榮
容:寬裕溫柔曰容
柔:順德麗貞曰柔;至順法坤曰柔
睿:可以作圣曰睿;深思遠慮曰睿;圣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S:
傷:未家短折曰傷;短折不成曰傷
殤: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
商:昭功寧民曰商;文學(xué)博識曰商
紹:疏遠繼位曰紹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yīng)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慎:敏以敬曰慎;沉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周有慎靚王姬
聲:不生其國曰聲;不主其國曰聲
圣:揚善賦簡曰圣;敬賓厚禮曰圣;虛己從諫曰圣;敬祀亨禮曰圣;行道化民曰圣;窮理盡性曰圣;窮神知化曰圣;通達先知曰圣;大而化之曰圣;博施濟眾曰圣;極深研幾曰圣;能聽善謀曰圣;裁成天地曰圣;睿智天縱曰圣;百姓與能曰圣;備物成器曰圣;備道全美曰圣;神化難名曰圣
勝:容儀恭美曰勝
世: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淑:言行不回曰淑;慮善從宜曰淑;溫仁咸仰曰淑;善行著聞曰淑
順:慈和遍服曰順;慈仁和民曰順;柔質(zhì)慈惠曰順;和比于理曰順;德合帝則曰順;受天百祿曰順;柔德承天曰順;德性寬柔曰順;淑慎其身曰順;德容如玉曰順;克將君美曰順;好惡公正曰順;德協(xié)自然曰順
舜:仁圣盛明曰舜
思: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nèi)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辟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zhí)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zhí)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素:達禮蔽樂曰素
T:
太:克啟行禩曰太
泰:循禮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通:物至能應(yīng)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W:
威: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zhí)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
溫:德性寬柔曰溫;和順可即曰溫;仁良好禮曰溫;樂育群生曰溫;寬仁惠下曰溫
文: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xué)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jīng)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xué)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cè)嵯酀晃?;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圣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沖御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X:
息:謀慮不成曰息
熙:允僖庶績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稱赫奕曰熙
僖:小心畏忌曰僖;質(zhì)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恭慎無過曰僖
熹:有功安人曰熹
賢: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nèi)治隆備曰賢;內(nèi)德有成曰賢
顯:行見中外曰顯;受祿于天曰顯;圣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憲: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圣能法天曰憲;圣善周達曰憲;創(chuàng)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范永昭曰憲
獻: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nèi)德曰獻;智哲有圣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圣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能翼君曰獻;學(xué)該古訓(xùn)曰獻;智質(zhì)有理曰獻;智質(zhì)有操曰獻;智質(zhì)有禮曰獻
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zhí)心克剛曰襄;協(xié)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xié)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jié)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于備養(yǎng)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yǎng)能恭曰孝;干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信:守命共時曰信;出言可復(fù)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禮不違曰信;寬仁孚眾曰信;政令劃一曰信
修:勤其世業(yè)曰修;好學(xué)近習(xí)曰修;克勤世業(yè)曰修
宣:圣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玄:含和無欲曰玄;應(yīng)真主神曰玄
遜:謙和善讓曰遜
Y:
煬:好內(nèi)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nèi)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堯:翼善傳圣曰堯;大而難名曰堯
儀:善行足法曰儀
夷: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隱居求志曰夷;失禮基亂曰夷
義: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后己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jié)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毅: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zhí)曰毅;經(jīng)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翼: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愛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贊宣德化曰翼
懿:溫柔賢善曰懿;溫和圣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zhì)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見中外曰懿;愛民質(zhì)淵曰懿;德浸廣大曰懿;文德充實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爭曰懿;主極精純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賢善著美曰懿
隱: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尸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英: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yīng)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雍:居敬行簡曰雍
勇: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幽: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銷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
禹:淵源通流曰禹;受禪成功曰禹
裕:強學(xué)好問曰裕;建中垂統(tǒng)曰裕;寬仁得眾曰裕;性量寬平曰裕;仁惠克廣曰裕;寬和不迫曰裕;寬和自得曰裕
譽:狀古述今曰譽
元: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啟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nèi)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思慮不爽曰原;植德開基曰原;慶流奕葉曰原
Z:
章:溫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昭: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圣聞周達曰昭;聲聞宣遠曰昭;威儀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圣問達道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業(yè)升聞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禮不愆曰昭;高朗令終曰昭;遐隱不遺曰昭;德輝內(nèi)蘊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知人曰哲;明知淵深曰哲;官人應(yīng)實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慮終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貞:清白守節(jié)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大憲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內(nèi)外用情曰貞;憂國忘死曰貞;內(nèi)外無懷曰貞;忠道不擾曰貞;保節(jié)揚名曰貞;履正中饋曰貞;守教難犯曰貞;幽間專一曰貞;恒德從一曰貞;直道不撓曰貞;名實不爽曰貞;事君無猜曰貞;德性正固曰貞;率義好修曰貞;德信正周曰貞
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
正:內(nèi)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nèi)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nèi)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诐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亂守正曰直;不隱其親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質(zhì)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獄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撓曰直;率行無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質(zhì):名實不爽曰質(zhì);忠正無邪曰質(zhì);章義掩過曰質(zhì);言行相應(yīng)曰質(zhì);恬淡無為曰質(zhì);直心靡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他曰質(zhì);真純一德曰質(zhì);至治還淳曰質(zhì);宅心篤實曰質(zhì);淳茂無華曰質(zhì);靜正無華曰質(zhì);樸直無華曰質(zhì);強立守義曰質(zhì)
智:官人應(yīng)實曰智;尊明勝患曰智;默行言當曰智;推芒折廉曰智;臨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擇任而往曰智
中:王心克一曰中;剛?cè)岵黄恢校灰驎r致治曰中
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jié)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yīng)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wèi)社稷曰忠;以德復(fù)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終:有始有卒曰終;克成令名曰終
紂:殘義損善曰紂
莊: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于原野曰莊;屢征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真心大度曰莊;好勇致力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嚴敬臨民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端一克誠曰莊;齊敬中禮曰莊;執(zhí)德不矜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嚴恪有儀
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于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縱:弱而立志曰縱;敗亂百度曰縱;忘德敗禮曰縱
中國古代帝王的謚號都有哪些?逸周書.謚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yè),建功于牧野,終將葬,乃制謚”,這應(yīng)是謚法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的初始。而周王室之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而要算是自稱,從成康昭穆等開始才算是謚號。 擬定謚號有一套固定的謚法,謚法規(guī)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分褒的美謚,憐的平謚,貶的惡謚三種:美謚,又稱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xué)好問”的品德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康”表示“安樂撫民”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平”表示“布綱治紀”。 平謚,又稱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惡謚,又稱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nèi)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nèi)從亂”等。《逸周書.謚法解》: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學(xué)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散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逆天虐民曰煬。謚法初興起時,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始于厲王,西周共和以后。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其在位時,多行不義,“謗”言四起,便使人“監(jiān)謗,以告,則殺之。”導(dǎo)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終致國人暴動,狼狽出奔于彘。厲就是對他對他予以斥責(zé)的惡謚。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生前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判定并授予。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下任皇帝擬定古代謚號大全以及解釋 ;臣下之謚,由皇朝賜予。民間自行給死者議定謚號﹐稱為“私謚”。私謚始于漢朝﹐而盛行于宋朝。比如陶淵明被謚為“靖節(jié)征士”、黃庭堅為謚為“文節(jié)先生”是由其親友、門生仿效朝廷的謚法所加。而這種制度,在秦始皇這位有獨特見解的皇帝陛下看來是“子議父、臣議君”的大不敬,曾一度廢除而該稱一世二世乃至萬世。但這個愿望顯然沒有實現(xiàn),謚法很快又回到了王朝禮儀生活中。先秦時期的謚法,一般為一個子,比如楚莊公,秦穆公之類,也有個別兩個字的,如趙孝文王,魏安厘王等。漢代以后,謚號大多為兩個宇:如孝惠、孝文、孝景。這與漢朝提倡孝道,以孝廉為美的思想方式有離不開的關(guān)系?,F(xiàn)在說起來,往往省略“孝“字至于其“文”帝,“武”帝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更是符合他們一生的作為,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帝王美謚無過于文,武二字。這也是謚法的一大特點,極度概括,每個字都有自己所代表獨特的意思。在比較長的時期內(nèi),謚法大體上還公正,甚至連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體現(xiàn)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夢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學(xué)好問”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謚之為魏武帝。根據(jù)謚法,克定禍亂,刑民克服,夸志多窮為武。即使曹操一生再梟雄,他也無法左右死后的謚號給他的結(jié)論。而細察古代帝王謚法,后期凡是由死者生前指定的接班人擬定了,不論本人如何,都是充滿了溢美之詞。如亡國的宋徽宗,被虜死于金國,丟盡了中原王朝的臉。可南宋朝廷為他上的尊謚卻是:圣文仁德顯孝皇帝。這已經(jīng)足夠光鮮自己的臉面,可南宋王朝卻覺得還不夠。又加上尊謚曰“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真可謂夸耀之極,無恥之尤。倒是少數(shù)亡國之君或被政敵武力趕下臺的帝王,其謚號比較符合生前形跡,如漢獻帝,果然將皇位拱手獻人。 隨著封建王朝的不斷發(fā)展。帝王的謚號逐漸淡化了他本來的評判性,開始變成一種形式化的,美化和神話統(tǒng)治者的溢美之詞。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力集中,地位高高再上,必會追求以美辭自足其虛榮心,“尊大謚”成了在帝王還無力左右史官的背景下好用的自我美化和自我膨脹的工具。唐代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謚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謚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而至唐玄宗,他增改其祖宗的謚號﹐將唐高祖的謚號“大武”增改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又將唐太宗的謚號由原來的“文”增改成“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他自己也曾幾度被上尊號如“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從此之后,皇帝的謚號便長的嚇人﹐變成“尊號”和謚號的結(jié)合﹐史書上便稱之為“尊謚”。由于尊謚太長﹐不便用來稱呼皇帝﹐唐朝以后的史書一般就用“廟號”來稱呼皇帝了。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都是使用廟號的例子。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到了明清兩代,明朝皇帝謚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謚號為廿一字。比如康熙帝的謚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帝的謚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字數(shù)這么多,當然無法在非特定場合使用。而明清除明英宗這個特例外,幾乎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xí)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我們看的電視劇中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為 “乾隆爺”是可以的,這不算是謚號。 縱觀古代帝王身后稱呼的演變,亦可以一覽中國古代帝王謚號,在社會的演變,歷史的作用下逐漸失卻它本意而淪為統(tǒng)治者手中的工具,繁瑣化,形式化,和逐漸無意義化,最終失卻了它作為評判一個帝王標準的本應(yīng)重要的作用。 “文”“武”之稱,逐漸斷絕。而在后人看來,那些長篇大論的無數(shù)美辭的堆砌,絕無法與這一字的響當當?shù)亩ㄕ撓啾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