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范圍:如果當事人有約定的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按其約定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沒有約定的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包括生產(chǎn)利潤類的損失(根據(jù)所延誤的生產(chǎn)期限與可比利潤率來計算)、經(jīng)營利潤類損失(可參考受害人前期經(jīng)營的平均利潤狀況來計算)、和轉(zhuǎn)售利潤類損失(一般為轉(zhuǎn)售合同與原合同價款的差額,再扣除必要的轉(zhuǎn)售成本)。
【法律依據(jù)】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五百八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jù)違約情況向?qū)Ψ街Ц兑欢〝?shù)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chǎn)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法律咨詢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你那具體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的情況都不清楚
如果是法院有問題
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你就上訴
如果你的律師有問題的話
你的律師需要負責任
非違約方請求賠償?shù)姆秶鞘裁?/strong>一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非違約方請求賠償?shù)姆秶?/p>
1,如果合同中有約定違約金的,由違約一方支付非違約一方違約金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
2,如果違約一方就是違約金的收取方,則應雙倍返還合同違約金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
3,如果合同沒有約定違約金的,由雙方協(xié)商確定;
4,協(xié)商不成時,可向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訴維權(quán)。
二,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我國《合同法》的規(guī)定:
第一百一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jīng)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jù)違約情況向?qū)Ψ街Ц兑欢〝?shù)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chǎn)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gòu)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gòu)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后,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qū)Ψ浇o付定金作為債權(quán)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后,定金應當?shù)肿鲀r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quán)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合同法 關于利益和損失分配的問題□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
一、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概說
(一)可得利益與可得利益損失
根據(jù)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我國《合同法》第113條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的規(guī)定,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履行以后可以獲得的利益??傻美姹仨毷羌兝麧?,而不包括為取得這些利益所支付的費用和必須繳納的稅收??傻美嬷饕袃煞N,一是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在取得對方交付的財產(chǎn)基礎上,利用該財產(chǎn)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可以取得的預期純利潤。二是在提供勞務或服務的合同中,勞務或服務的提供者通過提供勞務或服務獲取的預期純利潤??傻美鎿p失就是指受害人因違約方違約而遭受的上述預期純利潤的損失。如生產(chǎn)設備買賣合同中買方因賣方遲延交貨而耽擱生產(chǎn)所遭受的生產(chǎn)利潤損失;買賣合同中,買方因賣方不交貨而無法轉(zhuǎn)售給已簽約的下家買主所遭受的轉(zhuǎn)售利潤損失;承包經(jīng)營合同中,發(fā)包方毀約造成承包方承包經(jīng)營利潤損失;服務合同中,被服務方毀約造成服務方預期利潤損失。
(二)可得利益損失賠償?shù)臉?gòu)成要件
在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方面,我國合同法采取的主要是嚴格責任制。因此,就違約損害賠償來說,只要具備違約行為、損害事實、違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三個要件,違約方就要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至于違約方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在所不問。作為違約損害賠償一部分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當然也要具備上述三個要件。
(三)可得利益損失的約定賠償和法定賠償
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有約定賠償和法定賠償之分。所謂約定賠償,是指在違約行為發(fā)生后,按照當事人在合同中事先約定的損失賠償計算方法,來計算損失賠償額。所謂法定賠償,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事先就損失賠償作出約定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依法確定損失賠償額。約定賠償優(yōu)先于法定賠償。由于約定賠償較為簡單,以下內(nèi)容僅涉及法定賠償。
二、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范圍的限制
違約損害賠償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債權(quán)人的利益,但同時還應顧及鼓勵交易、提高效率等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對受害人因違約所遭受的損失原則上應予以完全賠償,但同時應將這種賠償限制在法律規(guī)定的合理范圍內(nèi)。一般來說,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受以下幾個方面的限制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
(一)可預見性規(guī)則
可預見性規(guī)則又稱應當預見規(guī)則,是指違約方僅對其在訂約時能夠預見到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而對不可預見的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深A見性規(guī)則是限制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一個重要規(guī)則。在具體應用這一規(guī)則時,關鍵是要準確把握預見的主體、時間、內(nèi)容和判斷能否預見的標準。關于預見的主體和時間,《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規(guī)定得很明確,即預見的主體應當是違約方,預見的時間是訂約時。關于預見的內(nèi)容和判斷能否預見的標準,則缺乏明確的規(guī)定,下面予以探討。
1.預見的內(nèi)容
關于預見的內(nèi)容,即違約方在訂約時應當預見到什么,認識上存在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違約方在訂約時只需預見到損失的類型即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違約方在訂約時不僅要預見到損失的類型,而且還要預見到損失的數(shù)額。根據(jù)第一種觀點,違約方承擔的賠償責任相對要重一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屬于可預見到的損失的類型,無論其具體數(shù)額如何高得出人意料,違約方都得負賠償責任。根據(jù)第二種觀點,違約方承擔的賠償責任則要輕一些,因為如果損失的數(shù)額過分高于預見的數(shù)額時,對超出預見范圍的那部分損失,違約方不負賠償責任。對于是否要求違約方進一步預見到損失的數(shù)額,《合同法》的規(guī)定不明確。我們認為,司法實踐應將損失的數(shù)額納入違約方合理預見的范圍,因為這樣做更符合設定可預見性規(guī)則的目的。
2.判斷合理預見的標準
合理預見是一個彈性的概念,它給法官留下了一個較寬的自由裁量的范圍。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quán)主要體現(xiàn)在如何判斷違約方對其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是否應當預見或能否預見。判斷合理預見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合理人標準,這就是說要采用一個與違約方同類型的社會一般人,即一個合理人的標準來衡量違約方能否預見。如果一個一般人在訂約時能夠預見或應當預見,就視為違約方能夠預見或應當預見,而不管違約方實際上能否預見。另一個是違約方特殊標準,如果從違約方的職業(yè)、身份及其對守約方的了解程度、違約方支付的合同對價和受害方向違約方披露的特殊信息看,違約方的預見能力應當高于社會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的話,就應當考慮按照違約方的實際預見能力來確定損害賠償范圍。對于違約方的特殊預見能力,由守約方承擔舉證責任。我們認為,當違約方具有高于一般合理人的預見能力時,法官應采用違約方特殊標準判斷合理預見的范圍;其他情況下,應采用合理人標準。影響違約方特殊預見能力的因素包括以下幾點:
(1)違約方的身份
違約方的身份決定著他對合同標的物的功能、用途以及受害方使用標的物目的的了解程度,進而影響著他對違約可能造成損失的預見能力。法官在判斷違約方的預見能力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如果合同的標的物就是違約方所經(jīng)營的業(yè)務范圍,則其對違反該類合同可能給受害方造成的損失的預見能力就強。如果違約方從事的業(yè)務活動與合同標的物的關系較遠或根本無關,則其對違反該類合同可能給受害方造成的損失的預見能力就弱。一般來說,買賣合同中貨物供應商或制造商違約時,給受害方造成的轉(zhuǎn)賣或利用利潤損失應屬于合理預見的范圍。而在運輸合同中承運人違約時,給受害方造成的轉(zhuǎn)賣或利用利潤損失則不屬于合理預見的范圍。因為承運人對承運的貨物的功能、用途以及受害方所需貨物的目的不如供應商或制造商了解得清楚。
(2)受害方的身份
違約方對受害方的身份的了解也直接影響著其對損失的預見能力。如果買方是生產(chǎn)性的企業(yè),則賣方違約時,買方所遭受的生產(chǎn)利潤損失屬于賣方合理預見的范圍。如果買方企業(yè)在訴訟中提出轉(zhuǎn)賣利潤損失賠償請求,則不應予以支持,因為就買方的身份來說,這類損失是賣方無法預見的。基于上述理由,一般來說,約定供應或修理顯系用于營利之物品的人要對遲延造成的利潤損失負責;向制造商供應瑕疵部件的供應人要對制造商因顧客對制成品不滿意而不再定貨所遭受的營業(yè)損失負責。
(3)合同的對價
對價往往是與合同的潛在風險成正比的。一般來說,合同的風險越大,對方索要的對價就越高,反之,對方索要的對價就低。據(jù)此,我們可以推定,索要較高對價的違約方,其對損失的預見能力要高于索要較低對價的違約方。
(4)受害方對特殊信息的披露
受害方因違約所遭受的特殊損失,是否屬于違約方合理預見的范圍,一般來說,取決于受害方在訂約時是否向違約方披露了相關的特殊信息。如果受害方在締約時向違約方披露了相關的特殊信息,則該部分損失應推定為違約方所預見。否則,應推定違約方不能預見。比如,違約方一般僅對與合同標的物的通常用途相聯(lián)系的損失負責,如果受害方將合同的標的物用于特殊用途,違約方對與該特殊用途相聯(lián)系的損失是否應當預見,就要看受害方在訂約時是否向違約方披露了其將標的物用于特殊用途的信息。
(二)減輕損害規(guī)則
減輕損害規(guī)則是指受害人不得就其本可采取合理措施予以避免的損失獲得賠償。受害人在違約行為發(fā)生后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客觀要求。若受害人能夠采取合理措施而未采取屬于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其無權(quán)要求違約方對擴大的損失額給予賠償。也有人認為,以受害人沒有采取合理措施減輕損失為由而限制其可獲得的賠償,實際上也是由因果關系論派生出來的一項賠償限制規(guī)則。本應減輕而沒有減輕的損失,等于是由受害人自己的作為或不作為所造成的,違約與損害間的因果關系已中斷,違約方不必再對這部分損失負責。比如一個具有熱門專長的雇員被不當解雇之后,他不應在原有合同的余下聘期終日無所事事,而又想索賠到全額的收入損失。因為對他來說,社會上尚有很多謀職的機會,他應該合理地努力謀取或接受適當?shù)墓蛡蛘衅?。比如買賣合同中,如果賣方毀約不交貨,買方就應合理盡快地在市場上購入同類貨物,否則他就不能就由于其不采取合理補救措施而擴大的損失獲得賠償。
減輕損失規(guī)則的適用條件有三個:一是受害人具備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擴大的客觀條件,即違約行為發(fā)生后的客觀情況允許受害人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擴大;二是受害人具備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擴大的主觀條件,即受害人主觀上能夠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擴大;三是受害人未采取適當措施導致了損失的擴大。當受害人的不作為符合上述三個條件時,其請求賠償?shù)姆秶筒坏冒〝U大的損失。
運用減輕損失規(guī)則認定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的核心問題是,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受害人減損措施的合理性。一般來說,減損規(guī)則的目的是要促使受害人采取合理措施減輕損失,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因而,不應要求受害人采取會給其帶來不適當負擔、危險或屈辱的措施。故此,判斷受害人的行為是否合理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應根據(jù)受害方采取減損措施的時機、方法和支出的費用等是否適當進行判斷;二是應根據(jù)受害人采取減損行為時的情況加以判斷,而不應以事后的情況來衡量先前的行為是否合理;三是要看行為人的主觀方面,而不應拘泥于行為的客觀結(jié)果,只要行為人在當時已盡心盡力了,縱使在客觀上并沒有減輕損失仍可獲取賠償。對此,違約方不得以受害人還可以選擇其他更有效的措施來減少損失為由提出抗辯。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只要受害人采取的減少損失的行動在當時是合理的,即使這種行為實際上帶來了更大的損失,違約方仍要賠償。但如果受害人采取的行動明顯不合理,因此而產(chǎn)生的費用就不能索賠。也就是說,受害人支出的費用能否獲得賠償取決于其行為是否合理,而不是看它是否達到了減損的實際效果。
(三)損益相抵規(guī)則
損益相抵又稱損益同銷,指賠償權(quán)利人基于損害發(fā)生的同一原因獲得利益時,應將所受利益從所受損害中扣除以確定損害賠償范圍的規(guī)則。在合同法上所稱的損益相抵規(guī)則,其內(nèi)涵是受害人基于導致?lián)p失發(fā)生的同一違約行為而獲得利益時,其所能請求的實際賠償額為損失減去利益的差額。這一規(guī)則旨在確定受害人因?qū)Ψ竭`約而遭受的“凈損失”,是計算受害人“真實損失”的規(guī)則。損益相抵規(guī)則與減輕損害規(guī)則不同。減輕損害規(guī)則的作用在于減輕加害人的責任;損益相抵規(guī)則的作用在于確定受害人的實際損失。
損益相抵的法理依據(jù)在于,賠償責任制度的目的在于補償受害人因違約而遭受的損失,并非使受害人因此而獲得不當?shù)美蚨芎θ瞬坏靡驌p害賠償較損害事故發(fā)生前更為優(yōu)越。
損益相抵適用的前提要件是,受害人因違約行為的發(fā)生而獲得一定的利益。這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違約行為發(fā)生后,受害人不僅遭受了損害,而且獲得了一定的利益。另一方面,損失與利益應是基于同一違約行為而產(chǎn)生的,獲得利益與違約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在計算損失時可以扣除的利益主要有:受害方本應繳納的稅收、標的物毀損的殘余價值以及原應支付因違約行為的發(fā)生而免予支付的費用,如因無需繼續(xù)履行合同而免予支付的進一步費用。
三、可得利益損失賠償?shù)挠嬎?/p>
(一)幾種典型可得利益損失的計算
由于交易性質(zhì)、合同目的不同,在具體案件中計算可得利益損失時要考慮的因素也不相同,下面就生產(chǎn)利潤損失、經(jīng)營利潤損失、轉(zhuǎn)售利潤損失等幾種常見的情況予以說明。
1.生產(chǎn)利潤損失。這類損失多與生產(chǎn)設備和原材料的買賣合同有關。在這類合同中,買方所買的設備或原材料是用于生產(chǎn)的,如果賣方不交貨、所交付的設備或原材料不合格或遲延交付,必然會耽擱買方的生產(chǎn),給買方造成生產(chǎn)利潤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買方的生產(chǎn)利潤損失一般可根據(jù)所延誤的生產(chǎn)期限與可比利潤率來計算。在買方財務制度規(guī)范的情況下,這一可比利潤率是受害人在以往一定期限內(nèi)的(月或年)平均經(jīng)營利潤;在受害人財務制度不完善規(guī)范的情況下,則是同類企業(yè)在相同市場條件下的(月或年)利潤率。在應當采取減損措施的情況下,所延誤的生產(chǎn)期限應計算至已經(jīng)或可以采取減損措施之日為止。
2.經(jīng)營利潤損失。這類損失多與承包經(jīng)營、租賃經(jīng)營合同以及提供服務或勞務的合同有關。例如,原告與被告簽訂合同約定,原告在3年的時間內(nèi)為被告的產(chǎn)品提供廣告宣傳服務,結(jié)果合同履行1年后,被告提出終止履行。此時,原告的可得利益損失就可根據(jù)經(jīng)營1年的利潤來計算其剩余兩年的預期利潤損失。又如原告租用被告的冷庫從事經(jīng)營,期限為5年,結(jié)果合同履行2年之后,被告提出終止合同。那么就可根據(jù)原告前兩年的平均利潤來計算其剩余3年的經(jīng)營利潤損失。
3.轉(zhuǎn)售利潤損失。在買賣合同中,賣方違約不交貨,導致買方無法將該批貨物轉(zhuǎn)售于其已簽約的下家買主,則其轉(zhuǎn)售利潤損失一般來說就是轉(zhuǎn)售合同價款與原合同價款的差額,再扣除必要的轉(zhuǎn)售成本。當然,轉(zhuǎn)售合同必須是在違約行為發(fā)生之前簽訂的。例如甲乙約定,甲向乙購買100噸小麥,每噸1000元。合同簽訂后,甲又與丙訂立合同,以每噸1200元的價格將該批小麥轉(zhuǎn)賣給丙。如果乙違約不交貨,則甲所遭受的轉(zhuǎn)售利潤損失就是:(1200-1000)×100-轉(zhuǎn)售成本。
(二)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計算的步驟
在具體案件中,確定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一般要經(jīng)過如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受害人因違約行為的發(fā)生遭受了哪些可得利益損失,對此受害人應負舉證責任;
第二步:確定受害人所遭受的可得利益損失中,哪些是違約方在訂約時可以預見的,哪些是訂約時不可預見的,對此法院可以自由裁量;
第三步:確定受害人是否因違約而獲有利益,如果有,則應從損失中扣除,以便確定凈損失額,對此違約方負舉證責任;
第四步:確定是否存在受害人沒有采取合理減損措施而導致?lián)p失擴大的情形,對此違約方負舉證責任,即他必須證明受害人作為一個明理人本來采取措施即可減少損失;如果受害人沒有采取合理減損措施減輕損失,則違約方對擴大的損失不負賠償責任。
第五步:綜合上述五個步驟的基礎上確定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
淄博眾智評估有限公司已有大量成功案例,詳情請查詢公司網(wǎng)站。
什么是完全賠償原則,如何認定違約損害賠償范圍一、什么是完全賠償原則
違約行為所遭受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的全部損失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完全賠償原則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是指違約方對于受害方因違約行為所遭受的全部損失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換言之,只要是違約方的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違約方都應該予以賠償。
完全賠償原則規(guī)定于《合同法》第113條中,其表述是“損害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損害賠償范圍包括現(xiàn)有財產(chǎn)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
二、如何認定違約損害賠償范圍
(一)現(xiàn)有財產(chǎn)損失
即所謂的直接損失,是指因一方違約給對方造成的財產(chǎn)減少和支出的增加。常見的有:1、作為合同標的物的財產(chǎn)的毀損滅失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2、為準備履行合同而支出的費用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3、停工損失;4、為減少違約損失而支出的費用;5、訴訟費用。從理論上講,受害方為追究違約方違約責任而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應當計入損失。
(二)可得利益
可得利益是指受損害方在合同正常履行時可以獲得的利益,主要是指利潤。一般來說,只要是合理預期能夠取得的利潤,都可以認定為可得利益??傻美嬷皇菍赡芑蛘哳A計獲取的財產(chǎn)的預期,容易發(fā)生爭議,計算也存在種種實際的困難,應綜合當事人的預期、市場行情、當事人同樣交易的獲利情況、其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判決書 他經(jīng)營者同類交易的一般獲利情況等進行判斷,盡量做到公平合理。
現(xiàn)有財產(chǎn)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是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不同的內(nèi)容,并行不悖,受害人可以同時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