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屬于過失犯罪_交通肇罪逃逸負什么責任
【交通肇事的法律性質與責任認定】
一、交通肇事為何被定為過失犯罪
交通肇事罪屬于過失犯罪類型。這種犯罪的主觀心態(tài)表現(xiàn)為過失。具體來說,行為人違反交通規(guī)則可能是故意的,但對可能引發(fā)重大事故的后果沒有預見?;蛘唠m然預見到危險,但相信可以避免結果發(fā)生。法律規(guī)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刑法第133條明確指出:違反交通法規(guī)導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員重傷、死亡或重大財產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肇事后逃逸或有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15條對過失犯罪作出定義:應當預見行為可能造成危害結果,因疏忽大意未能預見,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導致結果發(fā)生的,都構成過失犯罪。過失犯罪必須法律明文規(guī)定才追究刑事責任。
二、過失犯罪不存在共同犯罪
司法實踐中,過失犯罪不能構成共同犯罪。當多個過失行為共同導致危害結果時,每個行為人單獨承擔刑事責任。比如兩輛車的司機都違規(guī)駕駛導致事故,法院會分別判定各自責任,不會按共同犯罪處理。
這種處理依據(jù)在于:共同犯罪需要行為人存在共同故意。而過失犯罪者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發(fā)生,缺乏共同犯罪故意。即便多人同時存在過失行為,也不符合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
三、過失犯罪不涉及教唆行為
教唆犯特指故意誘導他人實施犯罪的行為。教唆者通過語言、行為等方式,使原本沒有犯罪意圖的人產生犯意。例如甲教唆乙實施盜竊,甲就構成教唆犯。
但過失犯罪不存在教唆情形。因為教唆必須具有主觀故意,而過失犯罪本質是疏忽大意。假設有人因疏忽導致他人違規(guī)駕駛,這種情形不符合教唆犯罪要件。法律明確規(guī)定教唆行為僅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四、交通肇事的責任認定標準
認定交通肇事罪需要三個要件:違規(guī)行為、重大后果、因果關系。首先要有違反交通法規(guī)的行為,比如超速、酒駕、闖紅燈等。其次必須造成重傷、死亡或重大財產損失。最后要證明違規(guī)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
常見爭議點包括:違規(guī)行為與事故的關聯(lián)性認定。例如司機超速行駛時,行人突然橫穿馬路導致事故。這種情況需要專業(yè)機構鑒定超速行為對事故結果的影響程度。
五、特殊情形的法律處理
逃逸行為會加重處罰。肇事后逃離現(xiàn)場,不僅延誤傷者救治,還增加事故責任認定難度。法律規(guī)定逃逸的基準刑為三到七年有期徒刑。若逃逸直接導致傷者得不到救治死亡,將面臨七年以上刑期。
特殊惡劣情節(jié)包括:無證駕駛、嚴重超載、肇事逃逸后毀滅證據(jù)等。這些情形都會加重處罰力度。但行為人主動報警、積極救助傷者、賠償損失等,可能獲得從輕處理。
事故責任劃分直接影響量刑。交警部門出具的責任認定書是重要證據(jù)。全責、主責、同責對應的刑罰幅度不同。當事人對責任認定有異議時,可申請復核或通過訴訟程序解決。
需要特別注意:即使民事賠償達成和解,也不影響刑事責任追究。但積極賠償、取得諒解可能成為量刑從輕的考量因素。刑事處罰與民事賠償屬于兩種獨立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