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廟號是繼謚號之后對于皇帝蓋棺定論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的一個重要依據,其所反映的歷史形態(tài)及真實度較為準確。在后世曲筆寫前朝史的情況下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明朝在繼承制度上相比其它大一統(tǒng)王朝來說比較完整,但是在其世系傳承方面就表現(xiàn)得較為混亂,此情況直接導致有三位皇帝的廟號面臨取消和更改。
1.明惠宗朱允炆,廟號惠宗,謚號愍皇帝、讓皇帝、惠皇帝
朱允炆是明朝第一位皇位動亂的君主,因為被其叔叔朱棣成功篡位而下落不明。當時朱棣為了合理繼承,同時也是為了掩蓋篡位事實,并不承認朱允炆的皇帝身份,將建文四年直接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同時也除去了朱標的追認皇帝身份,意為朱棣是朱元璋的法定直接繼承者。而當時的朱允炆一無謚號二無廟號,直到南明政權時期,才上謚號為讓皇帝,廟號惠宗,意思就是皇位是甘愿讓給朱棣的,不然這樣,自朱棣之后的帝王法理存在仍有很大爭端。但是讓皇帝并不意味著是皇帝身份,同唐朝讓皇帝李憲一樣只具有帝王名稱,屬于偽帝王。直到清朝乾隆時期追認朱允炆為明惠帝,這時候才正式上帝王謚號,承認其皇帝身份?;莸鄣闹u號意思為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柔質慈民,愛民好與。
2.明代宗朱祁鈺,廟號代宗,謚號景皇帝
朱祁鈺的歷史境遇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我們不去詳談,這已經成為基礎歷史知識了。當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他被廢之后,朱祁鎮(zhèn)自然不會給其上謚號和廟號的。直到朱祁鎮(zhèn)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繼位,才對這個曾經欺辱他的叔叔上了一個褒揚的謚號——景帝,景的謚號為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由義而濟、耆意大慮、布義行剛。意思就是喜歡深思熟慮,善于謀劃,仁義且有道德。但是明憲宗只是上了謚號,認可朱祁鈺的皇帝身份,卻并未給其立廟,也就是說,朱祁鈺無法進入太廟獲得后世帝王的祭奠。這也是和他無人繼位有關。一直到南明時期才上廟號為代宗。
可是南明政權上廟號的人似乎犯了一個錯誤,代宗并不指的是代理的意思,其即為原來的世宗,兩者相同意思,因為前面有了明世宗朱厚熜,所以只能上代宗廟號,世宗的意思就是世系發(fā)生變化,非嫡系繼承大統(tǒng)。這個可以用在周世宗柴榮身上,因為他不僅不是嫡系,還不是宗室,也可以用在明世宗朱厚熜身上,因為他是以明武宗堂弟的身份繼位的,同樣也不是嫡系。但是朱祁鈺不一樣,在朱祁鎮(zhèn)兵敗被俘之后,當時是有太子的,也就是說有直接繼承人。明顯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有無嫡系繼承人,所以代宗的廟號嚴格來說是不正確的。
3.明世宗朱厚熜,廟號世宗,謚號肅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無子嗣,無親兄弟,轉由旁系堂弟朱厚熜繼位。朱厚熜的謚號為肅皇帝,肅的意思是:剛德克就、執(zhí)心決斷、法度修明。意思就是道德高,執(zhí)政法律嚴明。朱厚熜的廟號世宗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其給其生父興獻王也追認皇帝,直接導致明朝昭穆制度變化,致使明太宗朱棣的廟號變?yōu)槊鞒勺?。這件事的緣由為明世宗本是繼其堂兄明武宗的帝位,按照制度,其實是明世宗過繼給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之父,明世宗伯父),這樣子從制度上算的話,明世宗其實是繼承了他法理上父親的帝位,而不是繼承朱厚照的位子,畢竟因為同輩,堂弟不可繼堂兄的嗣。
本來這是挺正常的事,宋朝經常過繼,周世宗也不是宗室都可以,只要承認上一任皇帝是其法理上的父親即可。但是明世宗性格比較倔強,也想借著這個機會掌握朝局,于是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獻皇帝,牌位供奉太廟皇帝席位。我國古代供奉講究的是昭穆制度,何為昭穆?太祖居中供奉,左昭右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保證父子不在同列。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天子七廟,意思就是皇帝供奉的祖先牌位超出七代之后就要將關系最遠的祖先(除太祖之外,太祖萬世不移)去除太廟,進“祧廟”供奉。而如果明世宗父親要進太廟供奉的話,根據昭穆制度,必須去除的牌位剛好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
沒辦法,朱棣是燕王世系始祖,自朱棣往后的皇帝都是燕王世系為君,怎么可能將朱棣去除,那不是直接承認自己是篡位的?于是將朱棣的太宗廟號改為成祖廟號,這樣朱棣為世系之祖,可繼續(xù)入太廟供奉,萬世不移。而朱棣不移的話,只好讓明仁宗朱高熾進“祧廟”了。這也是明朝最出名的廟號之爭。
明朝皇帝廟號對于明史的研究是具有推動性作用的,其實這種廟號包括但不僅限于帝王世家,對于我國民俗考究也是有極大的裨益。
皇帝功臣都會被加封謚號,代表其一生的事跡,歷史上哪個謚號最差?在古代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的時候謚號是對一個皇帝一生的一個概括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很多謚號都是對皇帝進行歌頌的,但也存在一些貶義的謚號,這樣謚號的存在,這和其他歌頌的謚號相比就顯得比較差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了。比如隋殤帝,周幽王,周厲王等等。
大概從唐代的時候開始,廟號成了一個慣例,但是謚號卻卻仿佛成了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的一個工具,就連宋徽宗這樣的一個皇帝的謚號都可以叫“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而謚號也是分了等級的。謚號中有文、武、軒、莊等字的含義,都是表示皇帝在那一個領域的成就是非常高的,這也是好的一個最高評價,最差的時候莫過于是亡國之君了,特別是有紂、桀、幽、煬、湣等的這種,這種謚號不僅有著霍亂天下的意思更有殃及蒼生的一個含義,可以算得上是所有謚號中最差的那一等了。
在先秦時期,給因為舉鼎而去世的秦武王第一次定的謚號其實是殤,但是由于當時繼位的秦昭王和秦武王的感情非常深厚,不同意用這一個惡謚來給他哥當作最終的一個評價,第二次和群臣商討的時候,群臣建議定為武哀,但是這一個武也只是表達個人勇武的意思,秦昭王還是不同意,要求去掉哀保留武,但是有的大臣還是不同意,終于是在爭論了許久之后,雙方各退一步,選擇把武字保留將哀字改成悼字。從這個也可以看出古人對謚號的一個重視程度。
在古代,謚號對于皇帝來說是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歷史上大多數(shù)謚號都是歌功頌德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因為自己執(zhí)政期間表現(xiàn)不太優(yōu)秀而給定的比較差的謚號。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的廟號和實際作為嚴重不符?對此你怎么看待?首先要了解一下”廟號“制度是什么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
”廟號“是帝王專屬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死后入太廟立牌位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接受子孫后代祭祀,追加的名號?!睆R號“最早起源于商朝時期,當時對于追封”廟號“有個明確規(guī)定,必須對”祖有功而宗有德“,也就是說這位皇帝得是開國皇帝的子孫后代,并且在任期間兢兢業(yè)業(yè),治國有功,才能追封”廟號“。
此后,歷代”廟號“制度的規(guī)定和要求都不一樣,不一定是每個皇帝都會有”廟號“。周朝因為有”謚號“,都是死后加封的,便把”廟號“取消了,秦朝時候也沿用,廢除了”廟號“制度。
唐朝之后,幾乎每一位皇帝都有”廟號“,這個廟號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
最值得探討的便是一個人擁有三個廟號的朱由檢。作為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禎帝擁有三個廟號。
第一個是南明福王朱由崧封的”思宗“,蘊含著思念朱由檢之意;第二個是于都中人士封他為”懷宗“,意為懷念的意思;第三個是因為有人說”思宗“這個詞沒有表達出贊美之意,所以朱由崧把”思宗“改成了”毅宗“。
回顧朱由檢的一生,十七歲繼位,他是明朝少有勤于政務的皇帝,能跟明成祖有的一拼。在政治上,崇禎帝大刀闊斧,大力清除宦官,魏忠賢就是他干掉的。經常熬夜改奏折,幾乎每天都會上朝;生活上,他力行節(jié)儉,在位十七年沒有興建新的建筑,在吃食上少有奢侈之風。
如此看來,崇禎帝還是一個少有的好皇帝,但其實不然,他的加稅讓百姓苦不堪言。為了鎮(zhèn)壓農民起義和滿洲軍,崇禎帝派兵鎮(zhèn)壓,為了籌集糧餉,他直接在正常的賦稅起初上增加了”三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但這是迫不得已的,當時明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并且時運不濟,遇到大旱和瘟疫,直接將明朝推倒了。
對于崇禎帝的”廟號“,個人感覺過于草率,不是真正下任皇帝加封的,都是由一些明代殘余加封的?!彼甲凇啊睉炎凇巴耆浅鲇趥€人情感,沒有一點體現(xiàn)朱由檢在位期間的功業(yè)。
”毅宗“也不算是盡善盡美的詞,人無完人,肯定在某些政治舉措上有不當之處,但回顧明朝統(tǒng)治,朱由檢已經是難能可貴的皇帝了。但相比于他們的廟號,崇禎帝的廟號就像是玩一樣,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歷皇帝,廟號神宗;統(tǒng)治時期沉迷修煉仙術的嘉靖皇帝,廟號世宗。
果然還是”末代“皇帝的待遇。
其次,明朝明成祖朱棣靠著”靖康之難“起兵謀反,趕走已經登基的侄子朱允炆,自己登基。他不承認侄子的統(tǒng)治,堅持把自己改成明朝第二位皇帝,其實他算是第三位皇帝的。但他執(zhí)意改,他就繼承第二任皇帝的廟號”太宗“。
但有意思的反轉是嘉靖皇帝為了讓自己的父親可以進入太廟享受供奉,他又把朱棣的廟號改了,改成”成祖“。
所以說,歷史一定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廟號也是如此,不必太過糾結于廟號與實際不符,隨著中央集權統(tǒng)治不斷加強,皇權不斷擴大,一切都在圍繞著皇權權威而服務。
廟號起初建立還有著在位執(zhí)政德行評判,如哀宗一類的廟號,但到明清幾乎看不到了。
中國歷史各代年表及皇帝廟號1.秦始皇(贏政)——中國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的第一個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過眼云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并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辟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守權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莊)——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帝(劉協(xié))——東漢最后一個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zhèn)涞挠⑿?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后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shù)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后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tǒng)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則天)——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zhàn)火的洗禮和考驗
46.唐順宗(李誦)——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49.五代十國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時期的第一個皇帝
50.五代十國后唐莊宗(李存勖)——喜歡唱戲的皇帝
51.五代十國后晉高祖(石敬瑭)——五代時后晉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國后晉出帝(石重貴)——善始未能善終
53.五代十國后漢高祖(劉禺)——后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54.五代十國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時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國后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56.五代十國吳武帝(楊行密)——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國南唐烈祖(李界)——后廢吳主自立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亡國之后成詞宗
59.五代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鎦)——“海龍王”
60.五代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國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趙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趙恒)——信小人、遠賢臣
63.宋仁宗(趙禎)——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64.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契丹民族的英雄
65.遼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強盛的人
66.遼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遼景宗(耶律賢)——遼朝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吳)——中國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
71.元太宗(窩闊臺)——蒙古帝國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國的締造者
73.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76.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平庸老實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鈺)——“代替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他人當皇帝”
81.明憲宗(朱見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tǒng)
84.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千古罵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檢)——歷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89.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擴土、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順治)——清人關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
95.清仁宗(嘉慶)——勵精圖治卻未能扭轉歷史
96.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卻無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tǒng)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統(tǒng))——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
古代皇帝廟號為何只有兩位為“神”,這個“神”代表著什么呢?古代帝王,除名字外,往往還有很多稱呼,比如年號、謚號、尊號、廟號等,年號很好理解,比如萬歷皇帝、光緒皇帝。
謚號,皇帝死后,由禮關議定,總結其一生最后蓋棺定論的稱號,這個有好有壞,文、武、景、宣都是好的,靈、厲、哀、懷是不好的。
尊號,也叫徽號,這完全就是阿諛奉承之詞,且字很多,慈禧二字就是尊號。
廟號,古代帝王家有專門的宗廟,稱為太廟,供奉著歷代皇帝的牌位,直接稱名字不合適,既然進廟,那就給個廟號。
一般開國皇帝稱祖,后來的都稱宗,不過也有文治武功特別卓著的,也可稱祖,比如明成祖、清圣祖,當然都是后來的皇帝給加的。
宋神宗趙頊。
既然好的皇帝,給好的廟號,那差的皇帝,自然也有不客氣的,比如唐玄宗,玄字是道家的用法,很模糊隱晦的,其實就是在譏諷李隆基;崇禎皇帝廟號思宗,他的廟號一直被改來改去,最后滿清給上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了思,明亡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了好好反思吧。
明神宗朱翊鈞,又稱嘉靖皇帝。
最后說說題主所說的歷史上兩位廟號神宗的皇帝,一位宋神宗,政治改革失敗,軍事用兵戰(zhàn)敗,一位明神宗,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不得不說,這兩位從古至今都有很大的爭議。
所以,后人給他倆廟號上了個神字,在古代神可是天上的,怎會輕易加給一個凡人,只能說這個人脫離了凡人行為,只有神才能理解,這也反應了當時的朝官的心態(tài),心照不宣而已。
終上所述,歷代廟號帶有“神”的皇帝,都是那些不好評價的皇帝,好的廟號給他不合適,壞的廟號給他也不合適,如此在兩難的情況下,用“神”這樣不好又不壞的廟號是再合適不過的啦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
古代皇帝廟號按照輩分從高到低排序?唐朝之前,廟號使用比較嚴格,一般般的皇帝就沒有資格有廟號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了。自唐朝開始,皇權加強,因此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廟號不是按昭輩份來的,而是按照繼位的次序,比如唐朝唐宣宗,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他是前一任皇帝唐武宗的叔叔。自唐代始,由于皇帝普遍有廟號,因此廟號的確定方法基本上跟謚號差不多,根據其該皇帝生前的表現(xiàn)和品行選一個字。至于不足的部分,則用謚號上來作文章。所以自唐代開始皇帝的謚號都特別長,這也是自唐代開始一般都會用廟號而不是謚號來指代某位皇帝原因。唐代是皇權空前加強的時期。唐代之前,廟號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別說廟號廟號最差的是哪個皇帝 了,就是謚號也不是皇帝想要什么就給什么的。商朝30多位王,只有三四個帝王有廟號,漢朝20多位皇帝,也僅有7個皇帝有廟號。比如曹操生前最大的愿望是想要個“文”的謚號,結果死后得了一個他并不滿意的“武”。唐代就不同了,歷史改由官修,皇帝很關心自己死后的評價,因此在生前就開始干預自己死后的謚號。大臣們自然不敢違拗皇帝的意思。后任的皇帝自然樂得拍自己父親的馬屁以顯示自己的孝心,所以自唐代皇帝謚號加長,而且多為美謚,廟號也因此泛濫。